1959年,李甲棧出生于中國瓷都——德化。由于從小耳濡目染,他少年時就迷戀上傳統藝術——陶瓷。
1976年,李甲棧進入制瓷廠當工人。從觀察模仿開始,從凝神思考開始,從腳踏實地開始,李甲棧沒有師從名門,“瓷圣”何朝宗就是他的老師,與大師的作品對話就是他學習的方式。
李甲棧說:“觀察大師的作品,你會覺得這是一件有靈魂的藝術品,它的瓷胎里有生命在涌動,與它對話可以聽得見字字珠璣。”在模仿的道路上,李甲棧完成了領悟與傳承的藝術階段。
1990年,懷揣夢想的李甲棧帶著弟弟李甲炯開始了創業。從一個簡易的工棚起步,從吃住在工棚里開始,德化縣華達陶瓷有限公司誕生了。打模、雕塑、上釉……夏日的晚上,李甲棧和工人們擠在工棚昏暗的燈光下,在高達上千度的窯旁,淌著汗期待著作品出窯。
創業初期李甲棧沒有多少資金,從產品的打模、雕塑、上釉、裝窯、燒爐、出窯以及最后的銷售,所有工序都得親力親為。尤其在找不到銷路時,他要自己出去跑市場,借別人的店面推銷產品。
然而,即使創業路途并不平坦,李甲棧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他的陶瓷事業。他說:“我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要愛到底,堅持到底,從一而終。”正因為有了這種堅持,起初的小作坊勞作發展到如今的華達陶瓷企業,而李甲棧自己也磨煉成為一名優秀的工藝美術大師。
如今,華達陶瓷企業已經成為一家專業生產藝術陶瓷、高檔茶具、餐具的品牌企業。公司現擁有10000平方米的生產基地,有配套完整的生產設施及高級人才,成為德化陶瓷企業中的龍頭企業。
瓷雕作品“天人合一”,是陶瓷藝術家“巧匠”與“天工”完美結合的產物。李甲棧說,創作需永不止步的“精氣神”。陶瓷藝術傳承中,不斷創新才是發展的根本。因此在繼承、發揚德化傳統瓷雕的道路上,李甲棧采用純凈無瑕的德化白瓷和嫻熟的傳統雕塑技藝,因材施藝,精雕細琢,樹立了自己的一派風格。也正是這一股創作熱情,讓他一次次獲得突破。
至今,李甲棧從事學習陶瓷工藝美術創作已40余年,在繼承德化瓷塑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他潛心鉆研,借鑒吸收各流派及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手法,充分發揚德化瓷雕藝術“傳神寫意”的優秀技法,塑造出了許多精美的陶瓷藝術品。李甲棧的瓷雕藝術創作題材廣泛,造型豐富多樣,既有肅穆端莊、衣紋流暢、線條圓轉柔和的傳統宗教藝術造像,如《水月觀音》、《滴水觀音》、《地藏菩薩》、《華嚴三圣》、《彌勒佛》等;也有意取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瓷塑藝術作品,如《四美女》、《琴棋書畫》、《田螺姑娘》等;還有諸如《戴云風光》、《塵盡光生》《母愛》、《相依》、《騰飛?中國夢》等緊扣時代旋律的作品。
李甲棧大師作品被美術館收藏,本作名為“紫氣東來”,紫去東來寓意祥瑞降臨,帶來安康、帶來財富,帶來好運。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關令尹喜見紫氣從東而來,知道將有圣人過關。 果然,老子騎著青牛而來。他應天接地,在關里閉門立說五千言,留下流芳千古的《道德經》,而后“青牛西逝”。作品《紫氣東來》中,李甲棧大師雕刀下的老子(太上老君)著長袍、慰清風,線條自然流暢,形輕舉而神逸氣足。一指問天,萬道法自然。一手執汗青,傳道諸侯,安樂天下。長須如雪,道骨仙風。青牛敦敦以前行,如知無為而有為。
福建德化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堅宏表示,德化不僅是“中國瓷都”,更是“世界陶瓷之都”、“世界官窯”,陶瓷歷史悠久,陶瓷制作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德化瓷燒制技藝為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手工藝之一,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間傳統工藝個性顯著。“此次李甲棧陶瓷藝術作品不僅是其個人精湛瓷藝的一次集中呈現,也是傳播德化陶瓷文化的一個有利契機。”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李甲棧參展陶瓷精品《自在觀音》層次分明,光彩照人。
專家們一致認為:在傳承傳統陶瓷制作工藝的基礎上,李甲棧大師不僅借鑒還吸取了唐卡藝術,創作出與唐卡色彩結合的唐彩,各個作品造型生動還色彩鮮艷,惟妙惟肖的將唐卡藝術和德化的陶瓷融合為一體,為德化陶瓷在創新發展的路線上更添貢獻。大師還在天目釉工藝基礎創新發明了天目銀瓷,此作品還獲得國家的專利,同事獲得德化縣首屆創新大賽發明獎一等獎。在天目瓷領域大師也發揮了中藥的作用。
在長時間的發展中,李甲棧大師出了創新發明唐彩瓷雕制作外,還有效促進德化瓷藝術的傳播,積極主動的利用互利網,找準時間獲得巨大突破以規避日益惡劣的競爭環境。大師無私奉獻,默默的付出并長期致力慈善事業發展。為中國紅十字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等作出貢獻。
題外話:李甲棧大師在傳承建盞工藝的基礎上,創新嵌銀建盞,得到了眾多茶人的喜愛。使用李甲棧大師專利設計的嵌銀建盞能檢測水質、茶質是否達標。喝茶能適度去除差的苦澀味,喝酒能瞬間降低辣味。
近日出品的《李甲棧作品集》,集中展示了李甲棧先生30多年來精心創作的、在國內外各類評比中獲獎或被各大博物館收藏的陶瓷作品。這些陶瓷競品,品種繁多、純凈瑩潤、典雅可愛、形神兼備,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是李甲棧先生不斷創新不斷投身陶瓷藝術的豐碩成果。在今天越來越重視文化保護傳承的時代里,這些陶瓷藝術作品不僅僅是藝術家的優秀作品,更是瓷都德化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