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專學習的兩年中,連紫華不但接觸到許多德化瓷塑界精英,還了解到德化瓷都的制瓷歷史,認識了明代何朝宗、清代蘇學金、民國時期的許友義和當代許興泰等一代代瓷雕藝術大師的作品,了解到"中國白"是德化瓷的代名詞。

1989年畢業時,他的雕塑、素描均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當地許多老板都看好他的創作潛力,力邀他參與企業的產品創作。但他有自己的理想,他覺得自己不能急于掙錢,他需要提高。從中專畢業后,他先后拜數位瓷塑大師為師。經過8年的苦心學藝,他學會了拉坯、塑像、雕刻、燒窯等技術,其間他除了閱讀大量的宗教、陶瓷、藝術類書籍外,還四處拜訪名師,先后得到了清華美院教授以及雕塑家錢紹武助手郭東青(故宮文物的修復專家)的指導。

1997年,連紫華 在一位香港客商的大力支持下創立了自己的友濱陶瓷研究所,開始了創作創業之路。

在德化陶瓷科技園區內,連紫華的友濱陶瓷研究所坐落其間。一個農村青年,白手起家,憑借自己不懈的瓷藝追求,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前行,30歲時就獨自成立瓷研所,并且擁有一定的設備規模,這在當地是不多見的。在德化眾多大師成立的瓷研所中,名稱大都取自人名或其從事研究的瓷種領域。而連紫華"友濱瓷研所",似乎讓人覺得有些特別。他介紹說,其寓意是"友誼在身邊"。也就是他想通過自己的作品說話,真誠待人,廣結人緣。

從大眾習慣的思維來說,或許搞藝術的人都有著明顯的外貌特征。但連紫華多少會讓人有點"意外",這種"意外"就在于他的形象偏離了大眾的"慣性"思維。他沒有藝術家的"外貌特質"。個頭不高的他,皮膚黝黑,話不多,一臉和氣。與他的交流中,似乎能找到他所從事傳統瓷塑中的那份"靜"與"禪"的感覺。

連紫華大師曾受故宮博物院及恭王府博物館邀請,摹塑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明代何朝宗的"渡海達摩"、"渡海觀音"、"送子觀音"、"讀經觀音"等造像,深受業界肯定,被譽為"當代仿何第一人"。他的佛造像瓷塑作品經常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元首,多件作品獲國家外觀及發明專利。歷經兩年的鉆研探索,他還終于突破了大體量做工精細的中國白瓷雕塑作品很難燒制成功的技術難題。

連紫華大師對佛學頗有見地,深悟經藏,他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融入到釋道造像創作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瓷塑作品線條凝練簡潔、靈動飄逸,細部刻畫生動、自然,尤以佛教題材作品見長。他塑造的佛菩薩造像面相慈悲、靜穆、祥妙,給人以親近、寧靜、澄澈之感,是難得的藝術佳品。

先后有30多件作品在全國性的專業評比中獲得大獎,2009年至今連續三屆摘得工藝美術界"百花獎"最高獎項桂冠,并有10多件作品被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英國珍寶博物館等文博單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