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鄭秀瀛出生于上涌鎮輝陽村,曾經當過4年的體育老師;1992年,鄭秀瀛改行到陶瓷廠管理窯爐燒成,在管理窯爐燒成的過程中,他親眼目睹了瓷器在窯爐中實現了精彩的蛻變,感受到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和驚喜。2006年,鄭秀瀛開始潛心研究窯變釉藝,通過不斷摸索,反復試驗,2008年,他終于克服燒成曲線難題,成功燒制出自己的第一件窯變釉藝作品。幾年來,鄭秀瀛的釉藝研究日趨成熟,不斷推陳出新,他采用創新的施釉技法追求自然開花,成功燒制出許多具有夢幻意境的窯變釉藝作品成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
2006年,鄭秀瀛從景德鎮花重金請來一個老師,不顧一切地投入研究試驗。然而,近兩年時間,花費了一百多萬元,十幾本筆記,卻只換來無數次的失敗。無奈,鄭秀瀛只好辭去老師,自己繼續投入研究。在之前的基礎上,鄭秀瀛繼續不斷摸索,傾注心血和汗水,融入愛的激情與執著,克服燒成曲線難題,終于,有一天打開窯爐時,一爐的光亮迷奇,一爐的燦爛奪目回報了他的不懈追求。
“窯變實質是窯爐燒成產生的,是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的結果。”鄭秀瀛介紹,陶瓷燒造有著“一窯二土三制作”的諺語,可見窯爐和土的配方的重要,而土的配方其實很大一部分指的就是釉水。他進一步介紹,在裝窯的時候,有時候不同的窯位,不同的溫度或不同的氣氛,都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不確定因素決定了釉藝作品的“唯我獨尊”、不可復制。
幾年來,鄭秀瀛的釉藝研究日趨成熟,并且不斷推陳出新。他并不定點定位地種植晶體,而是采用創新的施釉技法追求自然開花,再經過科學合理的火候控制,在1330℃高溫循環保溫燒制,各種釉料氧化物就自然呈現出具有夢幻意境的窯變釉藝山水畫卷。
他的“夢幻山水”系列作品,釉層凝厚,仿若是一幅幅色彩綺麗而自然、內容含蓄而渾厚的山水畫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視覺感染力。多種顏色復雜交錯的迷幻效果閃現出流光溢彩的玻璃質感,特別是那莫測的流動紋、紋理紋、斑紋、凹凸紋等各種紋理,體現了土與火的科學精髓及美學心智。每件作品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紋若流云,或熱烈,或沉穩,或雅靜,無一重復、意趣天成。
用陶瓷的釉彩來完成如詩般意境的藝術創作,不但要有精湛的工藝技巧和科學技術,更要有活躍的創作思維。顯然,鄭秀瀛在追求藝術作品的內涵和獨立風格時,對一切美好事物都抱有濃厚的情感。他熱愛大自然,有生活體驗和文學思考,從而賦予了陶瓷藝術以詩的靈魂;他將大自然的意境轉換成視覺語言,以“物我合一”的詩意情懷表現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的激情,每創作一件作品,宛若寫出一首抒情的詩。
釉藝作品的偶然性和藝術性是科學的、自然的、詩意的、有根性的,讓釉色之美定格永恒,在無聲無息中動人……欣賞著這樣美的作品,會把人浮揚起來的情感沉靜、安撫下去,進而引人之美麗心智不斷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