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鳳鐸。福建德化城關鳳池人,曾任德化縣委員會副書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當代知名雕塑藝術家。德化縣鳳凰陶瓷雕塑研究所主人。德化縣陶瓷文化研究會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高級工藝美術大師,德化縣陶瓷研究會會長,德化縣鳳凰雕塑研究所所長,泉州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全球華人杰出雕塑家;

作為德化瓷雕的代表人物,有人稱邱雙炯為業界的泰斗、大師。可他自己在談到這些稱號時,只淡淡地說,自己不是什么泰斗,而是一名從事德化傳統瓷雕藝術研究及創作的老兵;也不是大師,只是一名負責傳承傳統瓷雕技藝的老師。在他看來,能將瓷雕技藝發揚光大,培養出許許多多爭氣的學生,就是他最大的成就。

有句老話說,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老年萬事休,但他退休后展現出來的不懈追求、堅毅和努力,徹底改寫了這句話。已76歲,他依然潛心于各種陶瓷作品的創作,為陶瓷藝術殿堂增光添彩。

多年來,邱雙炯全身心地投入創作雕塑,忙得不亦樂乎。在《貴妃醉酒》、《貴妃出浴》、《木蘭易裝》等被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后,他還想到利用新研發的發光陶瓷,創作更多的傳世之作。剛花了兩三年創作完大型瓷雕500羅漢、水滸傳108將后,他又給自己定了新的目標:在自己有限的精力里,繼承何朝宗作品風格,全心去做好幾件孤品。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創作高難作品和別出心裁的作品,這是他對陶瓷創作的追求和理想。

生長于中國白瓷的故鄉,他醉心于瓷塑創作,利用工作之余學習陶瓷專業理論知識,搞瓷土配方和陶瓷創作,在堅持德化民間傳統雕塑技藝的同時,致力于開創雕塑技藝的新篇章,讓德化陶瓷變得更加完美,走得更加遙遠。

多年來,他矢志不移,廢寢忘食,專心沉浸于自己第二個春天的理想——陶瓷藝術。他不斷完成自己確定的陶瓷科研實驗項目,推出一件件新作品。譬如傳統題材的歷史人物孔子、諸葛亮、關云長、楊貴妃等,道佛教的老子出關以及各種姿勢的觀音、達摩、羅漢、彌勒等,乃至動物花卉器皿鹿、豹、鷹、奔馬、花釉小花瓶、小筆筒等等。

1951年夏,德化縣政府選招兩名通信員,邱老幸運入選,從此走上仕途之路。到50年代后期,他成為縣水利部門領導。雖由于工作的繁雜,使得他無暇顧及自己的志趣和愛好,但他始終未釋下雕塑藝術的情懷,伺機接近并在業余時間翻閱了大量有關雕塑藝術與工藝、窯爐知識的書籍。雖無動手制作機會,但也不忘精神的追求向往。思到如癡如醉時只好在家里建起“小試驗室”,試配方、研手法、練雕塑,用一張小桌子設計雕塑作業,操起小刮刀創作部分人物、動物等小作品,他還在家里設計建成微型小電窯,真正開起了“小灶”。

      1977年他擔任中共德化縣委常委縣委副書記職務分管工業后,在經常下鄉、下廠、下基層的時候,抓住機會采集陶瓷原料標本,帶回交給有關磁廠進行試驗或干脆自己動手進行試驗。80年代后期瓷塑工藝品慢慢開始發展擴大起來,古老的柴燒窯同時也帶來了當地的環境污染,“林瓷相爭”的矛盾越發突出。邱雙炯意識到:“不能再燒下去了,我們必須知道什么最重要”。在他的主張倡議下,用他多年在家里開“小灶”的經驗,很快將第一條“電窯”在德化縣二輕瓷廠試驗成功。至此,結束了古老陳舊柴窯的燒制工藝,為順利過渡到使用柴油、天然氣的燒制工藝,實現電、油、氣并用的燒瓷工藝革命性的突破立下了汗馬功勞,從根本上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

     1991年邱老退休后,組建了德化鳳凰陶瓷雕塑研究所,專心致力于瓷塑研究與創作。多年來他矢志不移,廢寢忘食,專心沉浸在自己人生第二個春天的理想中。創作出許多藝術精品,譬如傳統歷史題材人物孔子、諸葛亮、楊貴妃等。

他嘔心瀝血花費了十五年的時間,精心設計、潛心研究創造制作了18尊薄胎彩塑羅漢,作品一經問世,舉世矚目,放眼望去叫人愛不釋手,久久不愿離開,回味無窮,其工藝鬼斧神工。該作品人物刻畫極其細膩入微,栩栩如生。作品在設計構思、用料、施色、燒制創作工藝都是十分考究的。實乃不可多得、無以比擬的絕佳之作。舉世無雙,反映了當代陶瓷藝術的最高水平,不禁叫人拍案叫絕。

上世紀80年代,德化陶瓷產業開啟了“以電代柴”的能源變革,這場變革不僅推進了德化陶瓷產業的快速發展,更使得德化資源得以保護,而邱雙炯就是推進這場能源變革的功臣。邱雙炯曾任職水利水電局局長,因此非常了解德化的水電資源,這也為他推進“以電代柴”的能源改革奠定了基礎。

       “以電代柴”能源改革之路步伐艱難,當時的陶瓷廠都不敢在生產中輕易嘗試以電代柴的能源轉變,有陶瓷工藝功底的邱雙炯就自己親自進行試驗,并用電力作為能量成功燒制出合格的陶瓷。“以電代柴”的得以快速推廣來自于1982年的一次機遇,當年中央領導胡耀邦、李鵬來福建視察,路過德化時,邱雙炯向領導匯報了陶瓷產業“以電代柴”的生產轉變,這項有利于保護生態森林的能源變革得到了領導的支持肯定。之后,又成功向時任省長的胡平申請了30萬元經費用于窯爐耐火磚等電器材料采購。

為了營造一個對陶瓷科研與瓷塑藝術創作更為有利的環境,他于1993年至1994年選擇城北風景優美的鳳凰山北坡,建成藝術科研相結合的小藝苑。1995年春節,他攜老伴與小藝徒,別離城關鬧市區,到清雅幽靜的小藝苑,更專心致志于藝術、科技的研究與追尋。

短短數年來,他不斷創作出新作品,并在薄胎彩塑和水性顏料釉下彩飾工藝的研究獲得新成就。其液體顏料釉下五彩與薄胎彩塑工藝,在某種意義上沖破了傳統技法框框,走出獨具一格的工藝之路,既繼承傳統又開拓創新。雕塑家邱雙炯在繼承德化白瓷傳統工藝基礎上,自主研究創新,發明并在“薄胎瓷塑”水性顏料“釉下彩飾”工藝研究獲得重大成功。

代表作:

邱雙炯-中國福建德化陶瓷藝術大師作品貴妃出浴     《貴妃出浴》

邱雙炯-中國福建德化陶瓷藝術大師作品貴妃醉酒

《貴妃醉酒》